学习与工作简历:
1961—1965年 复旦大学理论物理专业 硕士
1965—1970年 天津工科师范学院 教师
1970—1979年 天津轻工业研究所
1979—1982年 法国国立理论物理研究中心 访问学者
1984至今 天津大学物理系 教授
研究方向1:生物信息学
研究方向2:计算生物学
研究方向3:生物物理学
主要研究成果:
1、提出用双Sine—Gordon偏微分方程组来模拟DNA分子在转录和复制过程中碱基运动的动力学机制,此工作得到近100次的SCI引用。
2、提出了DNA序列的Z曲线理论,证明任一DNA序列均可用唯一的一条3维空间曲线表示,他称之为Z曲线。Z曲线携带了DNA序列的全部信息,因而对DNA序列的分析可通过对曲线的研究来进行。这样就开拓了一条用几何学方法分析DNA序列的新途径。目前,Z曲线理论在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中已获得了重要的应用,成为生物信息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在理论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系统地开创了DNA序列分析中的几何学研究途径,得出了关于天然蛋白质的稳定性与密码子的选用之间存在着强关联等的重要结论。
3、提出了蛋白质结构分类的新的客观标准,并在蛋白质结构类的预测研究中取得了世界领先性的成果,提出了预测HIV蛋白酶对蛋白质的剪切活性部位的有效方法;提出了解释细胞内微管蛋白质装配过程的内部运动机制的精妙理论。
近期代表作:
合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 《中国科学基金》,2009第2期
学术评价的评价 《中国科学基金》,2010第6期
从世界大学排行榜看世界一流大学 《科技导报》, 2010第13期
如何评价一名科研人员的学术表现?——关于论文引用次数泡沫问题及解决方案 《科技导报》,2009第10期
人与其他生物基因组若干重要问题的生物信息学研究 《自然科学进展》,2004第12期
生物信息学的现状与展望 《中国青年科技》,2001第1期
蛋白质结构分类与结构类预测研究 《中国科学基金》,2000第5期
Z曲线,显示和分析DNA序列的直观工具 《自然杂志》,1995第1期
用几何学方法分析DNA序列 《中国科学基金》,1999第3期
DNA双螺旋的精细结构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0年第1期
脱氧核糖核酸(DNA)双螺旋中弧立子研究的探索 《物理》1989年第7期
近期SCI收录:
The e-Index, Complementing the h-Index for Excess Citations PLOS ONE 1932-6203, 2010年
Functionality of essential genes drives gene strand-bias in bacterial genomes 3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 ,2010年
Relationship of the h-index, g-index, and e-index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532-2882, 2010年
A proposal for calculating weighted citations based on author rank 2 EMBO REPORTS , 2009年
Ultraconserved elements between the genomes of the plants Arabidopsis thaliana and rice JOURNAL OF BIOMOLECULAR STRUCTURE & DYNAMICS 0739-1102, 2008年
Greglist: a database listing potential G-quadruplex regulated genes NUCLEIC ACIDS RESEARCH 0305-1048, 2008年
Bi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isochore boundaries in the human genome JOURNAL OF BIOMOLECULAR STRUCTURE & DYNAMICS 0739-1102, 2008年
荣誉和奖励: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6)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997)
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2001)
天津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00)
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007)
参加学术团体及职务: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1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研究中心境外研究员;
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会员。